关注食品安全:奶业江湖之国产乳业大变局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一夜崩塌。时光荏苒,五年转眼即逝,三聚氰胺对国产奶粉的伤害鬼魅如影,中国妈妈义无反顾转身扑向国外品牌。从2012年起,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荷兰、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出台限购政策,有人说“中国宝宝一张口,全世界的孩子都喊饿”。

现如今,内忧外患的中国奶粉产业出路在哪里?国家重拳整治能否重振国民消费信心,改变行业颓势局面?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以来,让很多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奶粉信心丧失。2013年5月31日,新任总理李克强召开关于婴幼儿奶粉整顿工作会议,拉开了中国乳业历史上大一次整顿工作的序幕。至此,中国乳业安全问题,因频繁发生、民众噤若寒蝉和市场扭曲,国际舆论冷嘲热讽,最终政府的大力整改而达到高潮。一系列政策出台,对于国家想要扶起传统乳业企业的决心足可窥见一斑。

大家热议、笑讽之后,应该冷静的思考,造成今天难以收拾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归罪于乳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而这其中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安全问题,三聚氰胺毫无疑问是近5年来大的安全事故,随后这些年里出现的大大小小各类安全问题不下百起,其中有偷工减料,有变质引起中毒,有产品发现有害物质,有生产不符合相关标准。另一个则是无中生有,人为制造出来的,典型的要属当年奶粉性早熟和水解蛋白“皮革”奶事件,乃至最近的反式脂肪酸问题,都是某些人借搅浑市场,从中渔利或是诋毁竞争对手,而人为制造出来的安全事件,这些事件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是难以挽回的。要想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国家食药监总局提出5个主要要求:一是要求实施HACCP和GMP管理体系(“优良制造标准”,是一套适用于制药、食品等行业的强制性标准);二是要求有自建控奶源;三是要求企业有研发能力;四是全面提高了管理要求;五是全面提高生产条件的要求,如提高了对生产环境的洁净度要求,设备材质满足食品等级认证等。

审查细则称:奶粉生产企业,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完整的生产条件,不予生产许可审查;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或基粉为主要原料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没有完整的干法工艺,不予生产许可审查。对奶源质量无保障和生产技术、设备设施、检验检测条件落后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修订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从企业生产设备设施、原辅料把关等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条件。

如,储奶设备、净乳设备、成品密闭输送设备、成品暂存系统:符合医药食品级的密闭无尘、卫生食品级材质;物料下料均匀流畅、须满足无滞留处理;连续式或批次式输送,整个输送过程对物料颗粒基本无破坏、无粉尘、完全自动化;设备维护、清理方便。进料温度、蒸汽压力、杀菌温度也是选取设备的主要指标参数。就地清洗设备、浓缩设备:能够进行CIP清洗、不同设备上的配套用管对耐温性也有不同的要求,各设备与车间的清洁作业亦是严格约束。

当前以乳品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产业正经历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变,衡量产业成熟的标准分别是,配套服务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推进、产业制度的优化升级、相关法律法规及行规的完善、良性市场机制的形成及成熟、消费者及媒体的理性、相关监管机制的科学有效。企业陆续完成战略转型过程中,市场竞争实力将明显提升;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乳品安全认识日趋理性,媒体环境会极大改善,其结果将使得整个产业逐步摆脱食品安全的阴霾,开始朝着正常、健康的方向回归。笔者坚信,没有一个产业会因为安全问题永远沉沦下去。从2008年开始到2018年是中国乳业围绕食品安全进行转型的十年。而过去的五年是中国乳业度过的艰难五年,随着各个乳企不断提高自身生产监管,选好奶源,做到生产工程中各项食品安全要求,相信未来五年我们传统奶业必然有望从食品安全问题的泥潭中摆脱出来。